关闭

金职故事

余艳双:新思引活水,仁心立师行

作者:朱正皓 盛泽红 发布时间:2022-06-01浏览次数:7520文章来源:师 范 学 院

   

   

为加强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络,凝聚校友力量,推动校友与母校共同发展,近日,师范学院开展校友工作“一十百千”行动之“百名学子访校友”第三站来到了金华市宾虹小学,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,师生一行7人,采访了优秀校友——余艳双。本次专访还特别邀请到了当年担任余艳双《文选和写作》课程的老师——原金华师范学校教师李虹。

   

余艳双现任金华市宾虹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。1990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,就读于普师901班,班主任依次是陈香仙老师、胡天印老师和陈炳木老师。余艳双先后在东孝乡校(现金东区实验二小)、开发区南苑、苏孟、丹溪、江滨等小学工作。从教三十余年来,她始终专注于教育,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项神圣而高尚的事业。她不断思考探索,奋力前行,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、浙江省教坛新秀、金华市名师、金华市优秀教师、金华市教育系统“行业青年标兵”、开发区三八红旗手、开发区劳动模范等荣誉,十余项课题在省市级评选获奖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     

回首求学长路  追忆从教年华

为什么会当老师?这个问题对余艳双来说,根本不用过多考虑,因为她从小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老师。说起当年师范生面试,她还提到了一个小插曲:因为身高问题可能被淘汰,急得她直流眼泪。后来考官得知她提早一年入学,仔细对照了标准,录取后她才破涕为笑。“我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!”从踏进金华师范校门的那一刻,她就暗暗发誓。在师范的三年时间里,她刻苦学习,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。现在回想起校园生活,她还能回忆起当年在鼓楼里的斜坡上早训,在琴房练琴,在大银杏树下写生的场景。

谈及印象最深刻的老师,余艳双特别提到了坐在身旁的李虹老师。当时班里40个学生,大多数都来自农村,胆子都比较小,李虹老师为了锻炼大家的胆量和表达能力,费了不少精力,如每次课前抽签进行3分钟即兴演讲。对于文静内向的她来说,有些压力,但也助力了她的成长。

听完余艳双的回忆,坐在一边的李虹老师自谦道:“我只是做了一位教师应该做的事,微不足道,看到艳双今日取得的不凡成绩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望着两名师范学子投来的崇敬目光,李虹老师继续说道:“我当年经常向学生们强调要养成多读书、读好书、好读书的习惯,不断在书籍中汲取养分,在阅读中沉淀素养,用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生活。”金师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,高度的工作热情,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,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余艳双。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激励着她坚定地走在教育路上。

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    

革新教育生态  助推“双减”破局

余艳双一直致力于构建独特而深入的课程教学生态。“双减”的出台,引发了一场深层次的教育生态变革。余艳双带领团队静心思考,奋力破局,潜心打造高效课堂,精心设计分层作业,与此同时,积极研发多元课程,让“双减”落地有声,童年花开烂漫。她指出,教育的首要目标是“立人”,课程的设置核心是“树人”。以幸福教育为引领,以美的教育为路径,爱生活、会学习、有担当、乐创新,这是宾虹学子的成长目标。余艳双说:“还给孩子童年快乐的权利,关注儿童个体,让孩子潜能浮出水面,是我们在‘双减’背景下课程设置朴素的理解和追求。”

当被问到师范生应如何适应“双减”政策时,余艳双也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。她强调,“双减”既是个政策包,更是个动力包。“双减”政策为有志向、有目标、有想法的老师,带来了更大的舞台,而不是枷锁。“双减”下,作为课程的研发者、实施者的教师,将会迎来不少挑战,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、凝心聚力的协作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。她还以亲身经历告诉学子,唯有让心贴着心,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赋能赋效。

      

教诲谆谆入耳  寄语铿锵前行

“作为未来的教师,你们要起而行之,坚守初心、永葆匠心、恪守本心。”余艳双用“三心”寄语师范学子——

一是要坚守初心,以“大德无形”的境界,铸师魂。时代在变,课程在变,但是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变,职业操守不变。师范学子要以优秀教师为楷模,认认真真学习,简简单单做人,不忘初心做师德垂范人,以身立教做师德力行者,坚持生活的原本,保持教育的纯真,用踏踏实实的行动,

守护桃李芬芳。

二是要永葆匠心,以“大学无涯”的追求,强师能。扎实的知识功底、过硬的教学能力、勤勉的教学态度、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“授业解惑”的基本素质。教师要把崇尚学术作为人生的情怀和追求,沉心静气,不浮不躁,耐得住寂寞,坐得住冷板凳,严守学术道德与规范,不断提升学术境界和水平。

三是要恪守本心,以“大爱无疆”的仁心,立师行。教育是“仁而爱人”的事业,爱是教育的灵魂。教师要爱学生,用博大的胸怀去温暖、去爱护、去感化;要爱学校,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意识,助推有品位、有涵养、有追求的幸福学校的培塑;要爱自己,慎始、慎微、慎独,以“德”治教,以“俭”执教,以“廉”护教,把牢理想信念这个“总开关”,紧绷纪律规矩这根“弦”,当好“授业解惑”引路人。

李虹也寄语师范学子:一是要多读书,书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,多读书,读好书是一名老师的必修课;二是要多实践,师范生要学的能力很多,要在实践中生巧;三是能坚守,教师道路忙碌枯燥,要潜心治学,坚守平凡岗位。

“听完余校长和李虹老师的教育经验分享,我发现‘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’不是简单一句话,而是一代代师范学子的行动指南,‘勤奋、朴实、献身、创造’更是一代代传承的师范精神。作为新时代师范生,我很幸运有机会访谈前辈,聆听动人的师范故事,我也将师范院训、师范精神内化为我的人生追求,通过奋斗传承好师范精神。”师范学院小教专业宋忆杭在访谈后,不禁有感而发。

小教专业吴臻同学也感概道:“学院对我们的教育与管理,要求高、任务重,也曾不理解大学为什么要这样管理。但正如两位老师的经历所证明的,师范精神正是在严要求、高标准下慢慢扎根,在日后的教育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。今天三代师范人同堂洽谈,共话师范教育,我也将用我的实际行动传承好师范精神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 

三代人围桌而坐,共忆师范生活、共传师范精神、共话师范教育,让百年师范永葆青春活力。“一十百千”行动开展以来,校友这个宝库让学院育人课堂更加生动。

(审核 索奕双 编辑 王璐)

(责任编辑:)
上一篇:下一篇: